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气候变暖背景下 农业抗旱该如何“升级”

    信息发布者:梁世勇
    2017-08-22 16:10:23   转载

    气候变暖背景下 农业抗旱该如何“升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正受到干旱等灾害的严重影响。干旱会给农业带来哪些挑战?极端干旱气候事件会给农业带来哪些影响?各相关部门应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两位研究员张正斌、沈彦俊。
       

      干旱成农业最大威胁

      在产业中,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随着气候变暖,干旱正在吞噬着越来越多的土地,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据统计,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0%,而其中旱灾造成的减产和受灾面积最大,约占总受灾系数的一半以上。我国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亿亩左右,因干旱损失粮食约300亿公斤,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张正斌介绍说,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干旱区逐年增大,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逐年增加。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最少和严重缺水地区,并且在未来10多年内该地区的干旱形势仍难有缓解迹象。

      除了北方地区十年九旱外,研究还表明,河套地区的半干旱区标志线明显东移。以往旱灾多以华北、西北为主,而现在江南、华南、东北等湿润地区也频繁发生严重旱情。近10年来,已经有30多个省份出现过五十年或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

      除了干旱发生的程度和范围成增加趋势外,极端干旱气候事件也愈加频繁。沈彦俊介绍说,2006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造成损失150多亿元;2007年,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夏旱和秋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2009年,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旱对农业都造成严重打击。

      种种迹象表明,大范围持续性干旱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应对干旱灾害已经成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性和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人工增雨成抗旱重头戏

      农谚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水是农业生产离不开的最重要资源之一。无水寸草不生,有水方能一片生机。

      水从哪里来?大自然的“恩赐”对于久旱的土地来说还远远不够,人工增雨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张正斌对于人工增雨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人工增雨可快速和大面积地解决干旱问题,提高空间水的开发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北方从10月份就基本进入旱季,一直持续到来年7月份。在这近9个月的时间里,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合理、科学、及时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这就需要气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张正斌认为,人工增雨工作应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完成和见效,它需要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才能实现土地需求“质”的转变。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人工增雨的重视和投入应该常态化,做到未雨绸缪,形成长期效应。

      

      多措并举应对干旱挑战

      粮食安全是时刻悬在人们头顶的一把利剑,百姓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面对干旱威胁,农业专家有何建议呢?

      张正斌认为,就国家层面来说,要建立长期抗旱节水工程投资目标和经常性投资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和进程,实现节水农业现代化,同时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规避灾害。就各部门来说,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将人工降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城市雨水利用和农田灌溉网络化统一起来,高效利用各种水资源。其中,农业部门应重视作物品种抗旱节水育种和推广,大力发展生物节水,培育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气候变化进行精确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重视地膜和温室栽培,充分利用水分和光热资源。气象部门则要做好人工增雨作业、提高中长期预报等工作。

      沈彦俊认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都是影响农业产量的最重要不确定因素。应对极端干旱事件对农业的影响需要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以及作物的成灾机理和承灾能力,需要多部门联合,提高区域土壤湿度和农业干旱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应对能力。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气中长期预报水平,发布比较准确的预测和预警信息。农业部门则要在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中考虑极端事件的影响,增强作物抗旱、抗倒伏等能力。

      同时,两位专家都认为,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等灾害问题,适应比减缓更为迫切和现实。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逐步适应这种改变,依靠多方努力,争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