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5-min.png)
你不给孩子早早立规矩,
将来会有人替你狠狠的管他
01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而每位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在商场里有时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要买某个玩具,家长不给买,并告诉孩子:“我们规定好了的,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今天不能再买了。”然后孩子开始哭闹:“我就想要这个嘛!”有的孩子甚至在地上打滚,家长一看这种情形,就会无奈地说:“好吧,好吧,就这一次啊,下不为例!”然后掏钱给孩子买玩具。
本来家长制定了“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的规则,在这时应该对孩说“不”,但是家长妥协了。家长没有说“不”的勇气,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开始哭闹时,家长就做出了让步。这种牺牲规则来取悦孩子的做法无疑是在告诉孩子:规则可以不用遵守。而孩子从中得到的经验是:哭闹或者眼泪可以让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规则只是说说而已的事情。
所以在制定规则之后,家长要贯彻执行,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轻易破坏规则。保持连续一致是规则的一部分,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界限,而这种界限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如果我们对待孩子随心所欲,虽然跟孩子制定了规则,但是却不按照规则来要求孩子,也不期待这些规则会有效,那么就会给孩子带来迷惑。如果家长保持言行一致,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清晰、稳定和安全,孩子也能够学会遵守规则,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有的人爱孩子是给他最好的条件,尽可能满足所有要求;还有的人是替孩子做所有事,帮他解决成长道路中的一切挫折和坎坷。
在我看来,爱孩子既要给他宽松的生长环境,让他无拘无束的成长;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狠下心,给他点“颜色”,不能让他失了规矩,变成人们口中的“熊孩子”。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时形成的品质,往往会根深蒂固,影响人的一生,现在自己不教好孩子,总有一天社会会替你教训孩子的。
02
十六条家规
我在宝宝三岁之后,为他定制了十六条家规,当他偶有触犯,我便会不顾“情面”,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惩罚。
经过一段时间后,儿子渐渐学会了在规则规定的范围之内,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游戏。
下面就是我家“十六条家规”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不仅有约束孩子的,还有对家长的要求:)
餐桌家规
1、上学期间每天早晨6:40起床吃早饭,学习才能精力旺盛、效率倍增。
2、每天每顿饭都要固定吃,不想吃饭也行,过时不候,饿着等下一顿。
3、饭前半小时不可以吃零食,影响正餐营养吸收。
4、咳嗽打喷嚏要先盖住嘴巴以免影响他人。
睡前家规
5、孩子在自己房间睡觉(天气特别热除外)。
6、上学(含辅导班)期间,晚上最晚9:00上床睡觉。节假日、双休日期间可后延1小时(生病、太劳累等情况除外)。
7、睡前半小时不可以玩手机,影响睡眠质量和时间。
作业家规
8、上学期间,孩子每晚作业由父母审定认为好的,每次奖励2分钟电脑时间。表现差的(如书写不认真、错题太多等),每次减少5分钟电脑时间。
9、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每发现一次不好表现,从电脑时间中扣除2分钟,连续3次犯同一问题,要加倍扣除。发现表现好的,一次加2分钟电脑时间。
10、孩子做作业期间,其他人禁止看电视。
出门家规
11、要待人有礼,常说请、谢谢,哪怕是对父母和服务员阿姨。
12、不能闯红灯,坐车必须绑安全带。再不舒服不愿意也得遵守。
13、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想看想玩需要事先 征求许可,耐心排队,不可以随意插队。
14、错事要勇敢面对,该道歉就道歉。如果他人冒犯你也要有勇气说不,去制止。
生活家规
15、禁止在家中大声吵闹喧哗,不准说脏话。
16、孩子要做的家务有:帮父母干饭前准备工作、洗碗筷、洗衣服、卫生清扫等;还要洗自己的内衣、袜子,整理自己的书桌房间。
2~6岁是孩子秩序行为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懂规矩,6岁以后的孩子也可以进行对照借鉴,毕竟家规的制定是改变坏习惯的好方法。
许多规则的建立都是一步一步的加强,而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的。孩子的行为规矩还真的需要家长付出许多心力去引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03
帮助孩子学规矩,家长还要注意这些
规矩要清晰明确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都是有限的,复杂的规矩很难遵守,所以,家长制定的规矩一定要清晰,明确。要从简单的规矩教起, 如认真吃饭,按时睡觉等等。
温柔而坚定的执行规矩
教孩子规矩,不能今天执行了,明天因为懒就放纵了孩子,家长要有耐心,能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昨天这样,今天也这样,在家里这样,在外面也是这样。
同时,也不因为孩子闹情绪就轻易改规矩,还是要温柔而坚定的执行下去。
家长要做好榜样
你对孩子说要遵守诺言,却忘了跟孩子约好的游乐场;你说要礼貌待人,转身却因为一点小事找服务员麻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有良好的行为举止,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孩子通常也更容易学会这些。
家长态度要保持一致
教育孩子最忌讳家长态度不一致,特别是隔代之间,不仅影响父母威信,还很难达到教育效果。
所以家长之间要做好沟通,对孩子的教养保持一致,这样孩子了解到的规矩是一致的,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效果。
04
我坚信,世上从来就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在留学生凌虐案中,从被告人施虐后满不在乎的狂呼,以及部分被告人家长弄巧成拙的“花钱消灾”行为可知,这些被告人既没有起码的规则意识,也没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可以推测,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当有不当行为发生时,家长总是替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而没有让他们自己去承担违规应该付出的代价。
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体环境,更愿意与人协作,将来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合适的规则;家长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贯彻执行规则,不轻易牺牲规则来取悦孩子;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或者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孩子。
在规则之下的自由探索,才符合社会的标准,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根本的修身方式。小小的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因此需要家长从细节处耐心的持之以恒的引导。
我们爱孩子,但不溺爱。我们给孩子探索的自由,也制定明确的规则界定他们的行为,这样的小树苗才不会长歪掉。每一个规则的制定和遵守,都有爱和鼓励作为支撑以内化为自律,而不是强制。
规则与自由的统一和协调,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有智慧的爱,负责任的爱,能滋养他们一生的爱。